10月8日,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舉辦的“2023年全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賽”公布評審結果,我院商務英語系楊帆老師獲全國一等獎、李思藝老師獲全國三等獎。
楊帆老師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産外宣資料的英譯”為教學内容,以“翻譯非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思政主題,通過引入真實語料,将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産“灘頭年畫”作為翻譯素材,旨在激發學生對湖湘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整個教學設計以産出導向法為基礎,課前任務驅動激發學生對湖湘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産生翻譯非遺文化的興趣,課中采用項目驅動、問題推進式、案例分析和小組協作,增加交互式的教學環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提升學生對傳播湖南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課後小組合作修改譯文并制作視頻,最終付諸實踐,使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李思藝老師選用了《新交際英語綜合教程1》的第一單元Meeting People作為參賽單元。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内容包含了中英文姓氏及其文化内涵,中英姓名和稱謂差異帶來的跨文化交際障礙以及中西見面禮儀的對比。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姓名裡的中西方文化”為大單元主題,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任務鍊的每個環節。從交際的視角來看,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認識一個人,最先了解到的是對方的名字。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姓名用字,往往都承載着父母對子女的美好期望,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中國的姓名文化更是曆經數千年積累演變,訴說着中國人的人文情懷、曆史積澱和社會發展。通過了解中國人起名的講究與文化内涵,學生可以深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身份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通過比較中西姓名和稱謂,學生可感知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提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和包容,提高跨文化思辨能力。
此次獲獎是對學院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付出的努力和探索的肯定與鼓勵,對推進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和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起到積極的促進和提升作用。學院将以此為契機,繼續深入探索課程思政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實踐,持續提升外語教師思政育人教學素養,推進外語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
編輯:董璐丹
責編:陽豐
審核:曾望
2023年10月10日